nav emailalert searchbtn searchbox tablepage yinyongbenwen piczone journalimg journalInfo searchdiv qikanlogo popupnotification paperranklist paperranklisttupian paihangpage

被引排行

Top 10 Top 30 Top 50 Top 100 简明模式 完整模式

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

袁隆平

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袁隆平(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10125)1超高产水稻的概念什么叫水稻超高产育种,迄今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严格的定义,因此各家各派提出的产量指标并不相同。1980年日本制定的水稻超高产育种计划,要求在15a内育成比原有品种...

1997 年 06 期 ;
[下载次数: 7,882 ] [被引频次: 1,268 ] [阅读次数: 180 ] HTML PDF 引用本文

杂交水稻的育种战略设想

袁隆平

1987 年 01 期 ;
[下载次数: 3,254 ] [被引频次: 813 ] [阅读次数: 144 ] HTML PDF 引用本文

水稻强化栽培体系

袁隆平

水稻强化栽培体系 (SRI)是一种新的高产栽培方法 ,首先在马达加斯加提出和应用 ,取得了成倍的增产效果。近年来 ,在印尼、菲律宾等国以及我国都在进行试验 ,初步显示了较大的增产潜力。对SRI这一新的栽培体系的主要方面作了简要介绍。

2001 年 04 期 ;
[下载次数: 1,282 ] [被引频次: 358 ] [阅读次数: 196 ] HTML PDF 引用本文

AFLP的原理及其应用

王斌;翁曼丽;

AFLP是检测DNA多态性的一种新的分子标记技术。对其起源、基本原理、技术程序和应用范围及前景进行了介绍和描述

1996 年 05 期 ;
[下载次数: 2,296 ] [被引频次: 324 ] [阅读次数: 168 ] HTML PDF 引用本文

选育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的技术策略

袁隆平

选育实用的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首先要考虑的是育性对温度的反应而不是光长。导致雄性不育的起点温度要低是最关键的技术指标,在这个前提下再追求具有光敏不育特性的材料,同时,温敏不育也是可资实用的好材料。文章对其具体的选育技术和方法进行了介绍和讨论。

1992 年 01 期 ;
[下载次数: 807 ] [被引频次: 296 ] [阅读次数: 73 ] HTML PDF 引用本文

钙对延缓杂交水稻叶片衰老的作用机理

段咏新,宋松泉,傅家瑞

以叶绿素、蛋白质含量为衰老的生理指标,研究了不同pH、Ca2+对杂交水稻叶片衰老的作用。结果表明,不同pH影响叶绿素和蛋白质含量,最适pH为6.0;此条件下的Ca2+浓度为0.01~20.00mmol/l,低浓度的Ca2+提高叶片中叶绿素和蛋白质含量,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降低丙二醛(MDA)含量;随着Ca2+浓度升高,则作用减弱;最适浓度为0.1mmol/l。Ca2+能延缓杂交水稻叶片的衰老,主要原因是由于Ca2+能提高叶片中活性氧防御酶的活性,降低活性氧的伤害作用。

1997 年 06 期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委青年科学基金
[下载次数: 268 ] [被引频次: 232 ] [阅读次数: 58 ] HTML PDF 引用本文

水稻光、温敏不育系的提纯和原种生产

袁隆平

<正>导致雄性不育的起点温度必须相对地低是选育实用的水稻光、温敏不育系最重要的技术指标。根据这一标准,我国近几年来已成功地选育出一批达到实用要求的水稻光、温敏不育系,正在或即将投入大面积生产应用。

1994 年 06 期 ;
[下载次数: 571 ] [被引频次: 222 ] [阅读次数: 61 ] HTML PDF 引用本文

中国杂交粳稻研究现状与对策

邓华凤;何强;舒服;张武汉;杨飞;荆彦辉;东丽;谢辉;

系统回顾了中国杂交粳稻发展的历程和取得的成就,综述了其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了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技术策略,以促进中国杂交粳稻的发展。

2006 年 01 期 ; 国家863计划项目(2001AA211131)
[下载次数: 882 ] [被引频次: 212 ] [阅读次数: 68 ] HTML PDF 引用本文

水稻耐热性研究进展

张桂莲,陈立云,雷东阳,张顺堂

随着工业化的加快和温室效应的加剧 ,短期异常高温发生频繁 ,高温已成为作物生长的主要灾害因子之一。综述了高温对水稻生长发育、产量、品质、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和水稻耐热性遗传与育种及克服高温危害措施的研究进展 ,对进一步开展水稻耐热性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

2005 年 01 期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 30 1 5 0 0 4)
[下载次数: 1,276 ] [被引频次: 208 ] [阅读次数: 59 ] HTML PDF 引用本文

不同施氮条件下超级杂交稻的产量形成特点与氮肥利用

唐启源,邹应斌,米湘成,汪汉林,周美兰

为了明确不同施氮条件对超级杂交稻产量形成和氮肥利用的影响 ,2 0 0 1年在湖南长沙进行了氮肥试验。结果表明 ,施氮量的影响十分明显。在 0~ 2 40kg hm2 纯氮范围内 ,施氮量与产量呈单峰曲线 ,以 180kg hm2 的施氮处理的产量最高 (10 .7t hm2 ) ,在 12 0~ 180kg hm2 的施氮区间内增产效应最明显。氮肥处理之间产量差异的主要原因一是施氮量与每穗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 (r=0 .92 0 4 ) ,二是在低氮水平下 (0~ 12 0kg hm2 )施氮量对穗数有明显影响。超级杂交稻对抽穗期源器官有特殊的要求 ,施氮明显影响后期光合产物的积累。较高的施氮量 ,能保证超级杂交稻达到较高的叶面积指数 (LAI) ,在抽穗期维持较高的叶片干物质分配比例和单茎叶片重 ,有利于后期植株光合能力的提高 ,同时也有利于防止早衰 ,促进光合产物的完全彻底转运 ,发挥超级杂交稻的增产潜力。氮肥农学利用率 (AE)在施肥量之间的变幅较大 ,其中 180kg hm2 施氮量处理的最高 ,达 16.10 ,而 2 40kg hm2 施氮量处理的最低 ,仅为 7.43。

2003 年 01 期 ; 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金项目 (0 2EPN2 14 3 0 0 45 3 )
[下载次数: 519 ] [被引频次: 207 ] [阅读次数: 77 ] HTML PDF 引用本文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尾页

引用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MLA格式引文
APA格式引文
检 索 高级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