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引排行
选育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的技术策略
袁隆平选育实用的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首先要考虑的是育性对温度的反应而不是光长。导致雄性不育的起点温度要低是最关键的技术指标,在这个前提下再追求具有光敏不育特性的材料,同时,温敏不育也是可资实用的好材料。文章对其具体的选育技术和方法进行了介绍和讨论。
钙对延缓杂交水稻叶片衰老的作用机理
段咏新,宋松泉,傅家瑞以叶绿素、蛋白质含量为衰老的生理指标,研究了不同pH、Ca2+对杂交水稻叶片衰老的作用。结果表明,不同pH影响叶绿素和蛋白质含量,最适pH为6.0;此条件下的Ca2+浓度为0.01~20.00mmol/l,低浓度的Ca2+提高叶片中叶绿素和蛋白质含量,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降低丙二醛(MDA)含量;随着Ca2+浓度升高,则作用减弱;最适浓度为0.1mmol/l。Ca2+能延缓杂交水稻叶片的衰老,主要原因是由于Ca2+能提高叶片中活性氧防御酶的活性,降低活性氧的伤害作用。
水稻光、温敏不育系的提纯和原种生产
袁隆平<正>导致雄性不育的起点温度必须相对地低是选育实用的水稻光、温敏不育系最重要的技术指标。根据这一标准,我国近几年来已成功地选育出一批达到实用要求的水稻光、温敏不育系,正在或即将投入大面积生产应用。
中国杂交粳稻研究现状与对策
邓华凤;何强;舒服;张武汉;杨飞;荆彦辉;东丽;谢辉;系统回顾了中国杂交粳稻发展的历程和取得的成就,综述了其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了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技术策略,以促进中国杂交粳稻的发展。
不同施氮条件下超级杂交稻的产量形成特点与氮肥利用
唐启源,邹应斌,米湘成,汪汉林,周美兰为了明确不同施氮条件对超级杂交稻产量形成和氮肥利用的影响 ,2 0 0 1年在湖南长沙进行了氮肥试验。结果表明 ,施氮量的影响十分明显。在 0~ 2 40kg hm2 纯氮范围内 ,施氮量与产量呈单峰曲线 ,以 180kg hm2 的施氮处理的产量最高 (10 .7t hm2 ) ,在 12 0~ 180kg hm2 的施氮区间内增产效应最明显。氮肥处理之间产量差异的主要原因一是施氮量与每穗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 (r=0 .92 0 4 ) ,二是在低氮水平下 (0~ 12 0kg hm2 )施氮量对穗数有明显影响。超级杂交稻对抽穗期源器官有特殊的要求 ,施氮明显影响后期光合产物的积累。较高的施氮量 ,能保证超级杂交稻达到较高的叶面积指数 (LAI) ,在抽穗期维持较高的叶片干物质分配比例和单茎叶片重 ,有利于后期植株光合能力的提高 ,同时也有利于防止早衰 ,促进光合产物的完全彻底转运 ,发挥超级杂交稻的增产潜力。氮肥农学利用率 (AE)在施肥量之间的变幅较大 ,其中 180kg hm2 施氮量处理的最高 ,达 16.10 ,而 2 40kg hm2 施氮量处理的最低 ,仅为 7.43。